2025年10月19日-24日,水产所育种学科带头人胡红霞研究员,水产所副所长宋海亮副研究员,育种室主任王巍副研究员,及育种研究室成员董颖、孙爱、东天、闫潇雨、白松一行8人赴湖北宜昌参加第十届世界鲟鱼大会(ISS10)。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确保人类和鲟鱼共享未来”,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捷克,伊朗,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等300多位世界的鲟鱼研究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胡红霞在“Applied research & aquaculture”专题中作了题为“Current Status and Advances in Sturgeon Breeding Research in China”的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鲟鱼育种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水产所长期以来在鲟鱼繁育和育种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宋海亮副研究员在“General biology and ecology of Acipenseriformes” 专题中作了题为“Utilizing SNPs and InDels from whole-genome sequencing to improve genomic prediction in sturgeons”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团队在鲟鱼基因组选择育种和鲟鱼育种用液相芯片“鲟芯1号”开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王巍在“Applied research & aquaculture”专题中作了题为“Slow-Warming Stress Reveals Organ-Specific Responses and Physiology indicators in Sturgeon and Reciprocal Hybrids”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鲟鱼热应激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国审品种杂交鲟“京龙1号”在耐热应激方面的优异表现。闫潇雨助理研究员在“Applied research & aquaculture”专题中作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ethods for Sturgeon Species Identification”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团队在鲟鱼种质鉴定分子标记上的研究成果,以及“鲟芯1号”在该领域上的应用。此外,孙爱副研究员还在会议期间作了题为“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capacity for bile acids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in ovarian cells of 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的墙报展示。


通过此次大会,育种研究室向全球鲟鱼研究领域的专家展示了近年来团队在在鲟鱼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团队成员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与俄罗斯的Chebanov Mikhail教授和Elena Galich博士就鲟鱼性别快速无创鉴定与鲟鱼繁育方面的难点和最新进展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与德国的Arne Ludwig教授就鲟鱼分子鉴定的研究与应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还与其他与会的专家学者就鲟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合作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为将来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会期间,团队成还员参加了WSCS会员代表大会,与各国鲟鱼研究工作者就近四年全球的鲟鱼保护成果和贸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学术报告之余,团队成员随队分组考察了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和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在保育中心,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目前中华鲟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技术方法和养殖环境。在鲟鱼谷,团队成员考察了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车间,和新成立鱼子酱加工中心,主要产品包括鱼子酱和鲜活鲟鱼。